作为一名交易者,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灵魂拷问:
我们每天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中,试图找到那个能战胜市场的信息差。我们订阅最快的新闻推送,我们钻研最冷门的财报数据,我们用AI去分析舆论情绪,我们甚至试图在K线的蛛丝马迹中去预言那些尚未发生的内幕。我们所做的这一切,都基于一个最朴素的信念:信息,就是优势。
但这引出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痛点:为什么我花了通宵,第一个读懂了财报的利好,结果第二天开盘价格却见光死?为什么我刚刚捕捉到一个完美的技术形态,一个突发的新闻就瞬间摧毁了它?为什么我感觉,我所知道的一切,市场好像早就知道了?
当这种无力感累积到极点,你就触碰到了那个悬在所有金融人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剖的:有效市场假说,简称EMH。
这个由尤金·法玛在1970年提出的理论,其核心观点简单到近乎粗暴:
在任何一个时间点,资产的当前价格,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获取的、与之相关的信息。
这是一个什么概念?
让我们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它的含义:你可以把市场想象成一个超级智能的镜子。
这面镜子(市场)无时无刻不在收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信息:从美联储的利率决议,到一家公司的财报;从地缘政治的冲突,到一个AI算法的新突破;甚至包括了成千上万交易者的集体情绪。
而那个价格,就是这面镜子瞬时呈现出的影像。
所以当你满心欢喜地拿着一条新信息(比如一份刚出炉的利好财报),跑到这面镜子前,想利用它来获利时,你绝望地发现这条信息,早就已经是镜子影像的一部分了。
你根本没有信息差,你不可能战胜这面镜F子,因为你和你的信息,都只是镜子本身。
这个假说,就是随机漫步理论的理论之母。
因为如果所有信息都已被价格反映,那么唯一能让价格变动的,就只有新信息。而新信息,比如突发的地震、战争、或是某个CEO的丑闻的到来,其本身就是随机且不可预测的,因此价格的下一步波动,自然也就是随机漫步了。
学术界甚至还贴心地为这个假说划分了三个强度:
- 弱式有效:这是最客气的一种。它认为,价格只反映了所有过去的历史数据(比如K线、成交量)。在这个市场里,你妄图用一个金叉死叉或者头肩顶的形态去赚钱,是徒劳的,你的技术分析无效。
- 半强式有效:这是最主流的一种。它认为,价格不仅反映了所有历史数据,还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(新闻、财报、公告、分析师研报)。在这个市场里,你通宵钻研财报,试图找出价值洼地,也是徒劳的。你的基本面分析也基本无效。
- 强式有效:这是最极端的一种。它认为,价格甚至反映了所有的内幕信息(比如CEO自己才知道的秘密)。在这个市场里,连内幕交易都无法获利。
毫无疑问,这个理论是所有主动交易员的天敌,它几乎以一种判决的姿态,宣告了我们所有努力,无论是技术分析还是基本面分析,其最终归宿都将是徒劳。
那么问题来了。
面对这个铁证如山的诺贝尔奖级理论,我们是该缴械投降,还是该嗤之以鼻?
这正是这个理论最常见的误区。
当一个交易新手第一次接触到EMH时,他们会立刻滑向两个极端:
第一个极端,是虚无主义。
他们会说:“啊哈!原来都是骗人的!既然市场是有效的,那我还学什么裸K、学什么供需?我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!交易就是赌博,我再也不学了,还不如去买指数基金。”
他们用理论的一半,给自己找了一个放弃思考的完美借口。
第二个极端,是盲目否定。他们会立刻反驳:“这理论一看就是错的!你看看巴菲特!你看看索罗斯!你看看那些在市场上赚了大钱的人!如果市场是有效的,他们怎么解释?”
他们用幸存者偏差的个例,去推翻一个描述整体的概率模型。
作为一个信奉求真务实的学长,我必须告诉你:这两种态度都是懒惰。
EMH不是一个物理定律,它不是1=1那么绝对。它是一个经济模型,一个基准。
它描述的,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市场。
而我们作为实战者的全部价值,恰恰就在于去寻找和利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一道道裂痕。
这就引出了这个理论在实战中的正解:EMH不是我们的判决书,而是我们的藏宝图。它用无效的地方,反向为我们指出了可能有效的藏身之处。
EMH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哪里?在于它那个离谱的核心假设,它假设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,都是100%理性的。
它假设我们每一个人,在看到一条新闻时,都会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,立刻、客观、无情绪地计算出它的公允价值。
这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作为一名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全职交易员,我可以告诉你,我看到的市场,从来不是理性的,它充满了人性。
这就是我们的第一道裂痕,也是最大的一道:行为金融学的裂痕。
市场不是由理性计算器组成的,它是由贪婪和恐惧这两种最原始的情感所驱动的。
当市场极度贪婪时,它会创造出泡沫,价格会高到荒谬的程度;当市场极度恐惧时,它会陷入崩盘,价格会低到白给的程度。
而我们这些交易员在做什么?我们分析的供需区域,分析的价格行为,分析的Pinbar和吞没形态……这些到底是什么?
这些技术形态,不是什么预测未来的水晶”。
它们是市场情绪的可视化。
一个恐慌性抛售留下的长下影线(Pinbar),就是恐惧与贪婪在那一刻激烈交战后留下的战报。
一个久盘不跌的支撑区,就是集体惜售心理的可视化。
EMH的半强式有效告诉我们,公开信息是无效的。
但它没告诉我们,市场对这些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,恰恰是我们的利润之源。
这就是我们的正解:我们的技术分析,不是在预测新闻,而是在量化人性。
其次我们再来看第二道裂痕:效率的时效性和局限性。
EMH假设信息是瞬时被反映的。
但在现实世界里,这显然只存在于流动性最好、关注度最高的品种上(比如标普500或欧美货币对)。
但在那些冷门的角落呢?
比如一个小盘股,全市场可能只有三个分析师在看它的财报。
你觉得它的信息效率,和一个有三百个分析师、被全球算法24小时盯住的苹果公司,是一样的吗?
效率在不同市场、不同品种、甚至不同时间段,是不均匀的。
我们的工作,就是在半强式有效的市场里,去寻找那些还停留在弱式有效的角落。
最后我们来看第三道裂痕:信息的消化速度。
EMH假设信息是一个是或否的开关,但现实中信息的含金量是不同的。
一条美联储降息的新闻,是简单信息,市场可以在0.01秒内消化。
但一篇50页的、关于AI技术如何重塑供应链的深度行业报告,它也是公开信息,但市场完全消化它,需要多久?一天?一周?还是一个月?
那些复杂但正确的深度价值,其被反映到价格上的过程,是缓慢且非线性的。
这正是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能够盈利的根本原因。他们战胜的,不是信息,而是人性中的短视。
有效市场假说真正揭示的,不是市场是否有效,而是市场是一个动态适应的生态系统。
这意味着什么?
这意味着,市场会学习。
当你发现了一个有效的圣杯策略并开始用它赚钱时,如果这个策略足够简单,那么很快,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也学会它。
当所有人都开始用这个策略时,这个策略的超额利润就会被套利掉。这个无效的角落,就会因为你们的捕食而重新变得有效。
这就是交易的内卷:任何一个静态的“圣杯”,其宿命都是走向无效。
所以有效市场假说对我们最终启示是什么?
它告诉我们,我们真正的长板,不应该是某一个指标、某一个EA、或某一套谐波形态。
因为这些,都只是术的层面,它们都会过期。
我们唯一的、永恒的长板,必须建立在道的层面,这个道就是你的学习和适应能力。
你的优势,在于你比别人更快地意识到你的旧系统正在失效;你比别人更快地学习新的市场结构;你比别人更快地构建出适应新环境的新体系。
EMG这面超级智能的镜子,它在不断地进化和升级。
它逼着我们必须从一个工匠进化为一个架构师,并最终理解这个市场生态的本质。
所以,不要再问战胜市场是否可能。
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的。
我们不是在战胜市场,我们是在适应市场。
我们追求的,不是一次性的胜利,而是一直生存下去。
有效市场假说,不是我们的终点,而是我们终身学习的起点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