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的交易生涯早期,曾遇到过一个非常普遍,但极其折磨人的情境。
我开了一个看涨的单子,投入了不少本金。
起初行情确实如我所料,但这只是短暂的欢愉,随后价格开始反转,不仅吃掉了所有浮盈,还开始侵蚀我的本金。
按照我的交易系统,当价格跌破某个关键支撑位时,我就应该止损离场。
那个位置到了,警报响了。
但我没有动。
为什么?因为我的脑海里不仅有当下的K线图,还有那个红色的亏损数字。
我想:“我已经亏了这么多了,如果现在平仓,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损失。万一我刚卖它就涨回来了呢?那我这之前的亏损岂不是白费了?”
于是,我选择了死扛,甚至补仓。
结果可想而知,原本的一次小止损,最终演变成了一次伤筋动骨的爆仓。
这种因为已经投入不愿放手的心理,有一个著名的名字:沉没成本效应。
所谓的沉没成本,就是那些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支出,包括金钱、时间、精力。
举个最通俗的例子:你花50块钱买了张电影票,进场看了10分钟发现是一部超级烂片。
这时候你面临两个选择:第一,忍受接下来的两个小时,虽然难受,但觉得来都来了,票都买了;第二,立刻离场,去干点让自己开心的事。
少部分人会选择立刻离场,因为那50块钱已经沉没了,无论你看不看都回不来。
但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一种,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在作祟,我们为了挽回已经损失的成本,往往会追加更多的成本:两个小时的痛苦时间。
在交易世界里,这个概念被无数次地误读和滥用。
最典型的误区就是回本心理,很多新手在亏损后,不是想着这笔交易是否还有逻辑支撑,而是想着我要回本。
这种心态让他们把沉没成本(已亏损的钱)当作了未来决策的依据。
营销号喜欢说坚持就是胜利,但在错误的单子上坚持,那就是通往地狱的特快列车。
他们错误地认为,只要我不卖,浮亏就不是真亏,这完全是自欺欺人,因为你的账户净值已经缩水了,那笔钱已经不再属于你了。
另一个误区是补仓摊平成本,这听起来很数学,通过低位补仓拉低均价,反弹一点就能解套。
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沉没成本绑架了。
你之所以补仓,不是因为你在那个位置看到了新的买入信号,仅仅是因为你想拯救之前那笔失败的交易。
这就像是为了修补一个漏洞,把自己所有的筹码都填了进去。
那么作为实战交易员,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沉没成本?
沉没成本在交易中的唯一作用,就是提醒我们:这笔钱已经死了,别让活着的钱去陪葬。
沉没成本效应,其实是人类损失厌恶本能的一种体现,我们要对抗的不是市场,而是我们自己那个渴望完整、厌恶失去的原始大脑。
对于交易员来说,最底层的启发是建立一种无记忆的交易心流状态。
你的上一笔交易无论是赚了100万还是亏了100万,在这一笔交易开始前,它都应该归零。你的账户净值只是一个数字,它不代表你的自尊,也不代表你的对错,每一根K线都是新的,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独立的。
要做到这一点,需要引入强制性的熔断机制,比如硬止损,它就是一把理性的剪刀,在你的感性还在犹豫要不要割肉时,它已经帮你切断了沉没成本的纠缠。
此外这种思维方式还能重塑我们的世界观。
在生活中,我们也会面临很多沉没成本的陷阱:一段不再合适的感情,一份没有前景的工作,一个投入了心血但注定失败的项目。
学会止损,学会承认之前的投入已经沉没了,这不仅是一种交易智慧,更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。它意味着你有勇气接受不完美,有能力从错误的泥潭中拔出腿来,去奔向那个还充满可能性的未来。
记住,在这个市场上,最昂贵的不是亏损,而是为了挽回亏损而付出的更大代价。
昨天的钱已经沉入海底,别让今天的太阳也随之落下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