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持敬畏之心
交易是一场持久战

后视镜偏差:技术分析不是水晶球,而是概率管理

#金融市场里的金科玉律

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:

你打开一张已经走完的K线图,比如一段经典的谐波形态,或者一个教科书般的裸K反转结构。

你忍不住拍大腿:天啊,这信号太明显了!如果我当时在这里入场,在这里离场,简直完美。

但你一回到漆黑的、正在跳动的K线图表最右侧,面对那根尚未定型、上下试探的实时行情时,你却发现自己手足无措,之前在复盘时感受到的所有合理都荡然无存。

为什么会这样?为什么在上帝视角下,技术分析看起来像是一部精密的剧本,而在实盘时,它却像是一场赌局?

这种巨大的撕裂感,源于我们大脑中的一个认知陷阱,后视镜偏差。

用大白话说,就是一种“我早就知道会这样”的错觉。

当一个事件(比如行情暴涨)明确发生后,我们的大脑会立刻、且无意识地开始倒推,它会搜寻所有支持这个结果的线索,并自动高估自己在事前预测到这一事件的真实能力。

我们以为当时的线索很明显,但实际上,在当时当地那些线索被淹没在海量的噪音和矛盾信号里。

这就好比看一场魔术,在不知道秘密时,你百思不解;可一旦魔术师揭秘,你会觉得:哦,原来这么简单,我早就该想到了。

在交易里,这个偏差是灾难性的,它会以几种方式,影响着一个交易员的成长路径。

最常见的一种,就是完美的复盘。

当你在历史数据上复盘时,你的眼睛或者你的EA是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,去寻找证据,你的注意力会自动为你过滤掉所有的失败信号。

你只看到了那个在V型反转最低点成功起作用的Pinbar,却无视了它之前在下跌趋势中出现、但最终导致止损的另外三个Pinbar。

你的复盘数据因此变得极度乐观,你兴奋地以为自己找到了胜率80%的圣杯。

可一旦进入实盘,那70%被你在复盘时自动忽略的噪音和失败信号全都回来了,于是你的系统瞬间崩溃,你开始怀疑人生,怀疑技术分析,认为市场在针对你。

市场没有针对你,是你的后视镜欺骗了你。

另一种更隐蔽的影响,是它让你无法客观评估自己的决策。

当你严格按照风控规则,比如担心一个潜在的阻力位而提前止盈,结果行情又疯狂涨了1000点。

后视镜偏差会立刻跳出来折磨你:“我真傻,我早就知道它会涨到那里!我应该拿住的!”

不,你并不知道。

在当时当地,你只是一个交易员,不是预言家。你基于当时的不确定性,做出了一个合理的风控决策,但你却在用现在这个100%确定的结果,去惩罚当时那个试图保护你账户的自己。久而久之,你的交易规则就会被这种悔恨和贪婪彻底打乱。

那么如果复盘是陷阱,技术分析的意义何在?

我们花那么多时间研究价格行为、谐波、供需,难道都是徒劳吗?

这正是学长想分享的,后视镜偏差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,是要求我们必须切换视角。

作为一名交易员,深知这一点:技术分析,从来都不是用来预测未来的水晶球。

它的作用,是作为一套管理概率的工具。

构建一个谐波模型或者一个供需策略,目标不是去预测价格一定会在这里反转。

我的目标是,当价格进入这个我所定义的高概率区域时,我的风险/回报模型是否成立?如果我在这里下注,我的潜在止损是否足够小?我的潜在止盈是否足够大?
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我就执行。

至于这一次是合理地反转,还是一塌糊涂地止损,那是概率决定的,不是我能控制的。

这也就重新定义了复盘的真正目的,复盘不是为了找到几个优雅的案例来麻痹自己,而是为了收集不优雅的数据。

我在复盘一个策略时,更关心的是:这个形态在过去n次出现中,有多少次失败了?

它最大的连续亏损是多少笔?平均的止损是多大?平均的盈利是多大?它的概率优,也就是正期望值是多少?

复盘是在收集概率,而不是在验证奇迹。

所以,

交易者最危险的心态,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预测者,而后视镜偏差,恰恰是滋养这种心态的最大毒药。

当你以预测者自居时,你的自尊心就和单次的行情走势牢牢绑在了一起。行情走对了,你是天才;行情走错了,你是笨蛋,你的情绪会随着K线剧烈波动,你无法承受犯错。

而一个成熟的交易员,他的身份是规则的执行者。

他不在乎单次的对错,他只在乎一件事:我是否在我的概率优势区,按照我的系统规则,执行了我的交易?

一个真正强大的交易系统,不是因为它能100%预测对行情,而是因为它强大到可以承受50%甚至60%的错误率,并且依然能依靠风控和盈亏比稳定盈利。

所以我想告诉你,下次你再看到那张优雅的历史K线图时,请提醒自己:

这很美,但这是标准答案。我的工作,不是去欣赏答案,而是要回到那片混沌中,去面对那张未完成的考卷,然后用我的交易规则,去管理每一次下注的概率。

这才是交易的真相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图道交易 » 后视镜偏差:技术分析不是水晶球,而是概率管理
分享到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